preloader

【和光访谈录】精神分析系列:姜启壮(3/3)

随着精神分析的传播和发展,一代代精神分析实践者的成长,精神分析在中国逐步扎根、繁茂。和光访谈录,面向在精神分析领域中一些踏实、认真的实践者,近距离了解——他们为何选择了精神分析?他们对精神分析的理解?他们的临床风貌怎样?精神分析给他们带来什么?

我们希望,不管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从业者,都能够从近距离阅读这些人的经验和看法中受益,从倾听和看见他人的经验中,拓展反思和思考的空间。

受访者:姜启壮 精神分析方向硕士 美国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精神分析师候选人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注册督导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 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受训中,CAPA初级组、高级组、婴儿观察项目、督导组毕业

采访者:郭为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和光克莱茵理论与技术高阶训练项目学员 从事心理动力学取向咨询 2014年开始学习心理咨询,目前在北京执业

受访者:姜启壮(以下简称“姜”) 采访者:郭为(以下简称“郭”) 郭:当人们讨论精神分析的时候,总是会涉及到修通这个议题,修通成为重要的目标,姜老师你怎样理解关于分析中的“修通”呢?

郭:我觉得你也在谈论某种超越,就是我既来自于精神分析的训练又要超越这个训练。因为如果分析师太局限于某个理论,太局限于对技术的追求,或者有很多的限制,这本身意味着冲突,分析师对某个未知的东西是排斥的,意味着他对来访者的心灵也是有所排斥的。要如何去跨越这个自身的这个局限性呢?

姜:我觉得对关于人的问题,人的困境,人的出路等问题,分析师不需要面面俱到,不需要什么理论都知道。在于分析师能有一种流动性,一种开放性,这个流动性和开放性使得有些东西得以滋养形成,而非是限制性、控制性、唯一性的。所以我经常说我们做分析,不是你要给予他一些什么东西,而是你允许一些什么,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多大程度上能够不被我们的理解和干预所限制。来访者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没有预设的答案。尽管来访者来的时候,他认为他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这个目标往往是有很多的约束性,他预设了答案具有一些内在指引的作用,这就跟要答案是一样的:如果我成为这样的人,如果我有这样的方式,如果你告诉我这样去做到就可以。困难在于这些预设的答案即是把心灵给困住的声音。我们需要的其实本质上不是找到一个解决方式,而是心灵本身具有了灵活性,开放性。它有空间表达欲望,实现欲望,同时在实现和表达这些欲望时,它和这个社会和自己总的来说是和谐。因此不在于我们找到了哪一种方式,而在于我们找到了自由性和灵活性。为什么我强调自由言说的空间是第一位的,就是因为要让心灵能够呈现它自己,展开它的问题,展开问题的形成方式,用另外一套术语说就是欲望和冲突得以表现和表达,以及冲突是怎么发生的,然后它如何发展出新的路径?困难不在于找到有限的路径,而是在于允许他找到有限的路径,这个自由性和允许使得心灵真正的可以自由。

郭:我想你回答了精神分析并非治愈了什么的问题,更像是说分析要回答的是怎么样让人更自由,更有创造性。所以,什么决定了或者影响了一个人成为好的分析师呢?

姜:好的分析师要满足几个很重要的特点,一是对于不自由的状态有一种天然的敏感性,这样你就更容易发现哪些东西有点不对劲,你对卡顿部分所谓的无意识表达有一种敏感性。第二个很重要的是你对于他人的痛苦,他人的情绪能够去体验,能够去想象,同时又具备回应的能力。因为有些人可以体验,可以想象,但其实是不具备回应。这不是你想不想的问题,你可以想,但是你可能很难对别人的情绪有一种天然的兴趣和意愿。我觉得这几个是很重要的特质。当然就是核心在于你有能力塑造一个氛围,让一个东西去成长。

郭:其实这个要求很高的。

姜:是的,因为我们有各种各样的焦虑,那这种投射和见诸行动很可能只是为了消除它,控制它。这样的话,咨询师就没有空间好奇、等待心灵自发呈现。

郭:选择什么方向重要吗?

姜:我们需要借一个路径去思考,你不可能说我去一个风景区的时候,我把所有地方都走过,我从每一条路都经过,你只能借着一条路走进去,走的非常深,然后去思考和去感受,但是你不能把这个声音当做是真理,被真理占据了。可是你又必须借着一个路径走下去,因为每一个流派都要回答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所谓关于人正常的发展,异常的发展,精神分析怎么样对此起帮助,我们到底在干什么?每个流派都对这些问题有了一系列的回答,你要看清楚的是它们思考着什么问题,以及它们如何去思考问题。你可以认同,但是你也要留有空间知道这只是有限的经验而已。如果你不去学习一个流派的时候,那你就要重新去思考问题是什么,以及怎么样在思考问题。所以我的观念一向是,我建议你可以开始的时候都学,但是最好到后面能完成对一个流派相对清晰的训练,然后借着这个路能够跟其他流派去对话,这是比较省事的这种方式。

我是觉得你学精神分析也好,学社会学也好,学哲学也好学,宗教也好,它是一个路径,你借着这个路径往前去走,抵达一些深度,这些深度是人作为人基本的深度,每个学科:文学也好,历史学也好,它都借着某个路径,有些和人的困扰更接近一点,有的更远一点,但是你要走下去,它都涉及到这些基本议题。我们这个时代可能比较重要的就是两点:一个是你不被某个声音占据,一个是相对应的你可能没有办法形成对任何一个声音的认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的问题既不能完全的不信,但又不能完全的相信。当你说:我是一个什么都有的人的时候,你可能就会长久的来面临一种困惑——没有根的感觉,这个会让很多人难受,这就像你不会用某一种生活方式去生活一样。所以分析到后来有些人会说,你看他分析结束也不过就这样子,不过这样是因为我们只能以一种有限的方式去生活。但是你又有多大程度上是有可能随时反思这种生活以及跳开这个生活。在这点上每个人都不太一样。

郭:这个描述蛮清晰的,有时候谈及整合很容易成为某种虚幻的表述,但你给出了一条相对清晰的方式。

姜:因为我刚才说那些,本质上也是在说整合,但是实际上在于你要借着一个路径去思考,去体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某些东西成型,显现出来。它不成型,它不显现出来,问题就没法冒出来,思考就没有办法发生,答案就没有办法形成。

郭:每个咨询师,是否能够成为优秀的咨询师,是不是既有共性又受个性因素的影响。

姜:假设我们拿佛教来举例子,释迦摩尼讲佛教的时候讲有无数种修行的方法,他根据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路径。因为每个人的根气、业力、阶段等等不一样。其实我认为在这一点上是类似,精神分析也只是一种方式和路径,还有非常多其他的因素。你的缘分、你的特质、你的资源,让你选择了某一种相对来说更适合你现实的和内在的方式。如果回到精神分析里面来谈,也有太多的差异。有人强调关系带来的作用,有人强调解释非常多,有人就强调共情更多。随着精神分析的发展,已经形成太多的理解和所谓治愈的路径,每个流派当中有差别,不同的流派又有侧重点的差别,我觉得关键是说我们有自知之明,既知自己也知别人。知道自己的意思是知道我在哪一个维度里面,在哪一个方式里面是真正可以和来访者达成关系,创立空间和形成理解。知别人是说这个来访者他如何与人达成关系、如何创立空间又以怎样的方式形成理解。所以在这一点上其实也强调我们如何不被某个东西过分的给占据。当然,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讲,他的问题还不在于被哪个东西给占据不占据的问题,而是先深入的学习哪一个流派的问题。因为这个东西你还没有思考,你内在的特质还没有借着对一个流派的学习被激活,被浮现,然后让答案呈现出来,和这个答案一致,你就谈不上被它占据,因为都还没有长出来。

Recent Articles

和光婴儿观察成员招募中

四川和光临床心理学研究院 「 和光婴儿观察 」成员招募中 带你深入婴儿的内在世界! “婴儿观察”在英国塔维斯托克中心起源。通过观察学习婴儿的情绪发展,探索发掘早期内在心理, 深入把握婴儿内化客体关系的模式。如今 “ 婴儿观察” 已被认证为 …

blog-post

连续讲座:克莱学派核心技术十讲

精神分析的多数流派都有自己的—— 病理观:什么导致了精神疾病; 发展观:导致正常与异常发展的体质因素、环境因素; 治疗观:精神分析”治愈”的要素。 梅兰妮•克莱茵,作为弗洛伊德最具原创性、最重要的后继者之一。 她基于其和儿童的开创性工作,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