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讨论的是《内在生命》第十一章 青春期 青少年晚期,以下内容为高骞老师在读书会过程中所分享内容的整理。
本章节将进入到青少年晚期,章节中通过小说中人物的描绘帮助我们理解在青春期的青少年晚期的过程中关于爱与亲密关系的主题,以及在青春期阶段中从投射机制到内摄功能的运作过程。呈现出在这个成长过程中,一个人如何能够顺利地过渡到成人阶段。章节后半部分的小说内容对理论做了生动的描述,此次分享我们将着重在章节前半部分——对这个阶段中的发展过程以及理论作一些梳理和理解。章节开头提及,整个青春期阶段,投射倾向都比内摄要来得明显,他们用自己构建的内在世界来看待外在的世界,这些过程往往带有自恋和偏执的色彩,其中有许多的倔强、愤怒、挣扎或是混乱。青少年尝试着追寻、发现“我是谁”,他们不断的确认、应对和尝试,希望能够有更加清楚的界限,区分内在和外在世界,这往往会引发内在的焦虑,激起极端的防御,比如分裂或投射。同时在自我界定的路上,为增进对自己了解而采取的更稳健、更具探索性的方式也在发展,也就是内摄的过程。
内摄过程的本质就是能放弃对外在人物的依赖与依附,且能将这些人物的特质加载心中,成为激发、鼓舞人格独立成长的资源。在婴儿和母亲关系的早期阶段中,婴儿将好客体内摄,慢慢地形成自我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婴儿感受和确定好客体带给自己的好的体验和经验。而当坏的客体和迫害性经验出现的时候,婴儿便运用内摄的好经验来抵御和减缓坏客体带给他的破坏。因此,内摄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在生活和临床工作中,如果一个人一直处在投射、偏执和自恋的状态中,他便很难和外在客体建立关系和学习,很难从不同的人这里获取学习的资源。内摄的功能,可以帮助一个孩子持续的感受和内摄“好妈妈”的存在,形成一个稳定的内在客体,小婴儿便可以去“提取”内化客体的特质,成为促使他可以成长和成熟,可以摆脱依赖和依附,走向独立。
在这个独立的过程中,包含了对客体哀悼的能力。当一个个体需要离开一个重要的客体或是关系(这个客体可以是人、事、物),会唤起许多复杂的情感(其中或以悲伤为主),而哀悼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经历哀悼的过程之后,个体或许会觉得往下走是可能的,他可以放下枷锁,放眼未来,而这个过程需要时间。章节中引用的一段小文字,同样说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所要面对的新的、真实的事情需要更新换代替代过去原有的事情,个体可以放下过去,迎接未来,最终才能成长。可以在青少年和成人中看到许多的表现和困难,而看待一个人是否成人或成熟,更多的需要看到内在的心智状态。
青少年主要的课题之一是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心智,这个心智根植于但又不同于其 认同的来源及模式,也就是家庭或更宽广的学校和社会环境。孩子在青少年晚期对于分离的挣扎,和在青少年早期所面对的分离挣扎有所不同。在青少年早期提到青少年需要面临生理和心理的巨大转变,和家庭和父母关系的分离,以及小团体的功能。而青少年晚期的挣扎对他要成为独立个体来说是很重要的过程。他会开始从令人沉溺的复杂的团体生活脱离出来,走向内心的独立,寻找托付终身的关系,向成人迈进。这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期待的时刻,但同时也充满哀伤与痛苦,有些人甚至因为没办法适应而崩溃。在生活中,可以看到青春期的孩子或是大学生,在这个充满期待与哀伤的阶段中出现问题,包括如今高发的学生的抑郁症。
在分离与独立的过程中,个体如何协调爱与失落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追溯到生命之初。在其中,父母的功能非常重要,父母一方面需要呵护、养育孩子。另一方面,这样的呵护与给予也需要随着孩子的发展而发生变化,需要根据孩子的成长可以逐渐的放手。在一些临床过程中发现,一些时候孩子很难成长,原因是父母和孩子黏着的过于紧密,又或者父母对孩子的需要也同样紧密。例如,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担心孩子受到挫折,用一些行动化的方式帮助其应对(换班级、换学校),而不能让孩子去体验这个过程。因此,父母可以适度的放手,实则是可以帮助孩子成长。同时,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父母又可以在场,并且提供帮助和支持,不会让孩子感受到“被抛弃”,他也就可以更好地往前前进。本书有两个核心的关键词,依赖与分离。在青少年晚期,离家所带来的痛苦,强烈考验着青少年的心。往往可以观察到,青少年出现问题的高发阶段在高一、高二,以及大学时期,这个时候的他们需要离家住宿,其中有着非常多的困难和挑战。可以说,分离,在不同的阶段会带来不同的挑战,而其中的强度也是不同的。
在这样的分离过程中,青少年会自发地想在家庭之外寻找一份亲密的伴侣关系。这和青春期早期非常的不同,而青少年是否有能力建立深入且持续的关系,其问题的中心在于一个人失落的能力有多少,或许这个失落也是在描述哀悼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人需要去哀悼那个过去“小孩”的自己,并且面对和接受失去的客体和关系,面对过程中的失落,接受失去是一个事实,慢慢地可以把精力投注在新的事物和关系中。
要成为自己,需要的是能舍弃心目中对自我、他人及关系的理想或贬抑的版本,而选择真实世界里的模样。也就是他需要放弃他内在幻想中的一些好的或是坏的客体,而去选择生活中的真实的人和关系,变得成熟。很多人容易沉溺在自己的世界当中,对现实的关系有大量的理想化和贬低,往往使用投射来建立关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个体可以调整梦想、选择和希望,容忍机会的流失,需要其忍受坏的存在。这其中的失落考验了一个人哀悼、感到自责、承担责任、体验罪恶感及保持感恩心态的能力。这在根本上都与一个人爱的能力有关,和这个人内在投射和内射达成的平衡本质有关。
小说叙述的过程,最常被描述到的就是青少年晚期的历程,也就是人物如何逐渐地发展出拥有亲密关系的内在能力,“结婚”意味着青少年晚期的挣扎已经结束。章节中也描述了从被安排的婚姻到内在可以结婚的能力的转变,这个转变受到个体原本分裂投射倾向转变至内摄倾向的影响或两者的平衡过程的影响。同时也提及结婚的能力和婚姻的契约关系的不同。我们或许也可以思考,中国式婚姻以及老一辈和新一辈的关系是以何种方式存在与传承,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当下孩子的发展状态。
本章节中的两本小说囊括了本书所要阐述的几个主要的发展主题,以及一些专属于青少年晚期的发展主题。即一个人可以经历失落与痛苦,建立起对于内在具有思考能力的客体的认同,并且对它能够产生爱与依附。如此可以思考心理咨询是如何可以帮助到来访者,是以在长期的咨访互动中,咨询师可以和来访者以移情与反移情工作,咨询师可以帮助来访者认识到内在早期的客体关系,并且可以成为来访者爱与依赖的客体,同时提供抱持、涵容的能力,成为来访者一个不同的客体。在进程中,来访者逐渐可以不只是采用投射的方式,可以在互动中不断的内摄,内摄咨询师的涵容、思考与爱的经验,并且新的内摄的客体可以独立的存在和运作于来访者内部,进而来访者内在的客体关系得以修正与改变。
分享人:高骞
整理人:方琳